2018读书年报

  • 2018年要结束了,在这尾巴处,梳理一下今年读书的情况,全年阅读不到50本,大部分是下半年完成。1-4月份是适应工作的过程,期间也并未读几本书,更多的心力放在生活和工作上了。5-6月初忙着为期一个月的考试复习,6月-8月初是考试后的放松期,不过没有读几本书。8-10月底,完全放弃了读书了,一心扑在考试复习上。10月底结束至今,开始了主题阅读,阅读量上来了。
  • 读书清单

  • 贯穿全年

  • 诗歌
  • 海子诗歌
    • 关于诗歌,我是从没有想过今年会拿起来读,海子的诗,我早就想找来读了,以前偶尔也读过一点,但已经很久远了。工作时的繁忙,很难让自己有闲心把诗歌找来,但好就好在,晚上加班或者做一些枯燥不怎么动脑子的数据时,把海子的诗歌朗诵找来做 BGM 是再合适不过了,喜马拉雅上又一个专辑很不错,名字叫海子的诗,每首诗都有很用心配乐,所以我会时常找来在耳边聆听。我意识到,即便我没有认真听一首诗,但就让它在耳边反反复复的响起,诗歌就会不经意间存入我的记忆深处,而背景音乐很好的将诗歌留存在我的情绪中,我觉得这很棒。
    • 海子的死一直令人着迷,我上回找了找,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它迷恋气功,而那个年代正是qg热盛行的时代。那个年代的人的认知还很有限,限于那个时代的背景,气功热像邪术一般风靡全国。
    • 我从他的诗歌中,能够听出阵阵的悲凉,以及无尽的孤独。海子的诗透着一股神秘感,有着天然的吸引力,不自觉的就被他所营造的氛围所迷住。阳老多次提到海子,并在文章中多次引用海子的诗歌,他说,海子最大的不幸,就是他的诗歌被低估了。
    • 由于长期戴着耳机熏陶,对许多海子的诗歌反而熟悉了起来,最起码能够保证往后再某些地方看到时,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。今年一直在聆听《圣经》,而我在聆听海子的诗时,时常能从他的诗歌中找到《圣经》中出现的词汇,甚至故事的延伸,循着这个线索,上网搜寻了海子的诗歌特点,原来他的诗歌确实深受《圣经》,他在诗歌中使用的许多意象源自于此,而且诗歌的结构也深受《圣经》的影响,可以说海子很好的将《圣经》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,难怪有人会讲,海子的诗歌在学界是低估了,而非高估。
  • 聂鲁达诗
    • 第一次听到聂鲁达这个名字是17年初在好中文班的时候,王佩老师都他的诗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于是我记了下来。今年在听海子的诗歌、顾城的诗歌,心里想着,若是在工作无聊时,让这些美丽的诗流淌在耳边,那工作时,心情也会舒畅许多的。喜马拉雅上有聂鲁达的许多文章,一名国外的诗人,能在国内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,大概是他的诗歌抓住了人类共通的一些主题吧,聂鲁达的二十四行诗歌似乎挺有名的,他有许多情诗,这个主题,是很容易引起人类的共鸣的。读国外的诗歌,少不了要有好的中文译者,好的翻译,非常影响外文诗歌在国内的传播。
  • 诗经
    • 今年痴迷于诗歌,对海子、古诗源、诗经等听得也多了,才了解到诗歌的美感,美妙的诗歌不时的在我的内心击起水花,生发出穿越千古的幽谷思情。诗经有多美,即便是没有看过别人的解读,没有别人对诗歌所在背景的交代,那么也能感受到文字间的美感。诗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,镌刻在我们的民族记忆当中,深刻的影响着这片土地子民。互联网时代,互联网词汇充斥着整个网络,也影响着我的语言方式,在面对名山大川、大江大河、人情冷暖时,常无法用美妙的言语来叙事眼前的景致。而诗经就是面对此情此景的重要宝库,即便跨越千年,但是对于风土人情的描述,对于人情冷暖的体会都是传承千年而不变的,何不从古典诗文中,择选出美妙的诗文,以涤荡此时的心情。
    • 诗经译注本有不少,比如程俊颖和周振莆两本白话译本,相较之下,程俊英译本读起来很有味道些。《诗经注析》是程俊英一部较为专业的注本,详细注释了诗经历史背景及部分古人注解,不过这并不适合初学者。还有一本是骆明玉注释本诗经,该书最大亮点时插图,书中注释一类较为简单。若要深入学习诗经,则需要翻翻古书了。
  • 古诗源
    • 每天都能听见诗歌在我耳边流淌的声音,这样的感觉真的很棒。多次重复的聆听,总是能够记住一些句子的,比如 “山有木兮木有枝,君悦君兮君不知”,每次听来,都觉得美极了。走过人生的长路,看过了许多风景,也经历了许多故事,没有了诗歌的点缀,人生总不免有些缺憾。
  • 好中文
    • 《资治通鉴》、《华杉注资治通鉴》、《白话资治通鉴精选本》
      • 《资治通鉴》一书早在本科时候就想拿起,但每每读来,就难以读下去,虽然听过无数人对他的赞誉,但始终难以克服自己的畏惧。去年我曾先后两次拿起《资治通鉴》,一次是阅读《白话资治通鉴》,是沈志华的译本,还有一次是去年10月份,读的是胡三省的注本,一口气读了好几卷,后来又放弃了。
      • 去年之所以拿起资治通鉴,主要是受到王佩老师在好中文课的内容,原文在此处《好中文的样子》第36讲大结局:回到源头 - 简书,王佩老师提倡要回到源头,提升自己对好中文的敏感度。今年再次拿起该书,是因为报名了陈素封老师《笨方法学写作》课程,在慢慢的训练自己写文字,于是我又想到了王佩老师的课程。
      • 比较了几个白话文的译本,觉得华杉老师注解的《华杉注资治通鉴》非常得当,译文也很棒,阅读性强,深度也够。华杉老师的文字我也是一直在关注的,大概是从大学时代开始,那时他的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》风靡一时,他奉行传统儒家的修身的良好习惯,师法曾国藩日拱一卒,笔耕不辍,这是尤为令人钦佩的。正好,陈素封老师的课程也一直提倡日拱一卒,敢下笨功夫的态度,而且陈老师也非常推崇他,看来优秀的人总是相似的。《华杉注资治通鉴》的序言让我印象深刻,华杉老师要用10年来将《资治通鉴》注解完成,这是何等的气魄,不得不令人顶礼膜拜。华杉老师由于有较深的国学功底,以及较丰富的人生阅历,因为其注解的资治通鉴,容易教人信服。而且,其行文的流畅,且较好的保留了一些古体的表述方式,而非过于流于大白话的翻译,真真叫人读起来很爽。此外,经这样一注解,且由华老师融入了许多的自己的价值理念在里面,有时,同样的故事,呈现在司马光或者其他古人这里,与呈现在华老师这里,则会显现出不一样的视角。
      • 自资治通鉴是张宏儒版的资治通鉴,该版本较忠实的反应了原书,而且是精简本,可以用来快速梳理这本书的历史沿革。
      • 我购买的是《资治通鉴》胡三省注解版,竖排繁体的,读此书若不依靠辅助的文本,坚持阅读下去也是不容易的,我试着在不了解历史背景的章节处读,结果不知所云,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还是尤为关键的,若是缺乏历史背景知识,就很难克服文言文所带来的阻碍了。这令我想起14年的时候,那时我在读《战争风云》英文原著,由于是本历史小说,而且描述的是二战的历史,而且人物的命运走向又与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,我居然就读下去了,因为我有一部分二战史的背景知识,后来,我翻开全英文版的小说《飘》,我居然不知所云…因为缺乏文化背景,实在难以读懂。
      • 读《资治通鉴》,许多人都不建议读别人的理解和解释,称这可能会把思路带偏,而且别人对这一问题解释得越详细,那么在自己阅读原文时,所能联想和发挥的空间就很少了,这反而不利于得出赞成的心得体会,对于此种见解,我觉得还是挺靠谱的。
      • 《资治通鉴》一书要读就不能只读一遍,应该反复多遍才行,华杉老师推荐了几个注,比如本王夫之的《读通鉴论》、《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》,有机会在将这两本书找来,对照着体会,此外,我也购买了一本工具书,谭其骧先生的《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》,可以翻阅着看。今后若再得空,还应该把钱穆先生的《国史大纲》找来,这本书在大学时也读过,但并未读完,现在也记不大清楚了,若要读史,也是值得阅读的,做个记号吧。
      • 今年,我一直在尝试如何阅读资治通鉴和记录资治通鉴读书笔记,起初的计划是,边阅读边记笔记,我也是如此推行的,然而,若是依照此种方式,时间和阅读效率上就大大折扣了,差不多连续三天,每天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能够阅读完一章,并记录部分笔记。此外,我还计算过,若是不做笔记,纯粹阅读胡注本资治通鉴,每日70min阅读时长,预计最快也得一年时间才能读完,若是依照现如今的笔记记录方式,估计得三年…。我怀疑,我坚持不了多久就得放弃了。然而,不记笔记则阅读效果不佳,记录过于繁琐,则难以坚持。所以,我在考虑,如何简化笔记记录的时间。(资治通鉴字原本,除去字符,字数约2585240字)其实,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,我能够引申思考的空间实在是太窄了,限于有限的人生经验和历史常识,即便记录笔记,也只是将故事加以复述,摘录一些有意思的句子。
      • 为了检索好的阅读资治通鉴的方法,我特意在王佩老师的博客中检索了资治通鉴相关的信息,发现王佩老师也曾苦闷于资治通鉴的阅读法,在他阅读了《吴汝伦全集》第四册时日记部分时,发现了吴汝伦关于资治通鉴的阅读笔记,王佩老师这样介绍他:
      • 吴汝纶是最后一个桐城派大师,林纾的老师,进士出身,做过曾国藩、李鸿章的幕僚,也做过知州,精通中西之学,尤其是他的文章,深得各方称道。严复的古文造诣已经很深,翻译《天演论》《国富论》,依然请他作序。不过,在我读过相关内容后,觉得这类点评太难了,学不来。

      • 资治通鉴一书,随手翻出来阅读,总会教人误解,尤其是在其他单位的同事面前。世人对资治通鉴的误解极深,一读这几个字,条件反射似的就想到了阴谋诡计,权谋书,诡诈术等,反正就没好词。然而,唐德刚先生说,“历史实在是一切人文学科的总根。离开历史,则一切人文学科皆是无根之花,《通鉴》既是诸史精华之荟萃,则 《通鉴》也是通向一切诸家经史子集的总枢纽;掌握此一家,则其他诸子百家之杂学,自能脉络畅通,无往不利。”。而且,《资治通鉴》也是好中文的典范,值得多读。
  • 共产党宣言
    • 把这本书最新的中文译本当做文学作品阅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,这是一本不世出的好中文的范本,值得反复阅读。
  • 圣经
    • 跟《圣经》的缘分大概起源于大学,记得大二时,在地摊上买了一部《圣经》,是教堂内常见的那种,后来我才知道,那是和合本的《圣经》。这本书放在床头有三年,不过我很少翻开,我只记得那时多次有读下去的冲动,但都搁置了。后来,我把这本书借给了我同学,他看了一阵又被我要回去了。
    • 17年上好中文课,知道这部书不简单,就找来听了听,时间原因,后来就又搁置了。今年夏天开始,我又开始聆听《圣经》了,这回持续了大半年,虽然没有听完整本书,对书中故事已经感到凌乱了,但我还是喜欢在耳边,每天都找来听。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了我的睡眠曲了。
    • 《圣经》深深的影响了西方世界,在他们的文化产业,比如影视剧的创作中,都能从《圣经》中找到大量的人物原型或故事结构原型,《圣经的叙事艺术》就介绍了圣经的叙事模式。和合本《圣经》中国白话文的改造产生过影响,这个译本也成了现代中国白话文的源头之一,需要认真对待。
  • 《中国传统相声大全》部分
    • 《中国传统相声大全》也是好中文范本,对于相声,我们常以听为主,少见有看的。但是,若你读了这书,必定会惊呼,这本书集结了许多相声的源头,读这书,不自觉在心中说起相声来了。读相声,学写作,练出作家的耳朵 - 简书,此文不错,可以看看。
  • 1月

  • woop思维心理学:未做笔记
    • 年初和年尾才将这本书读完,woop 大法 = 心理对比+执行意图。这本书介绍了大量实例来分别介绍心理比对、执行意图、woop,知识点听庞杂的。这是一本好书,不过,若没有按照书中介绍的 woop 方法来行动,通过不断实践,磨练 woop 技法,那么是不会有效果的。
  • 2-6月

  • 成功动机与目标
    • 由于未记笔记,待再读一遍。
  • 坚毅
    • 由于未记笔记,待再读一遍。
  • 7月

  • 关系
  • 亲密关系
    • 今年有一阵在思考为何自己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,也希望获得点儿恋爱方法论,以备不时之需。所以决定从这本书入手,这本书算是众多心理学实验报考的总结,分量挺重,我主要挑选了第1章关系的要素和第3章吸引两部分内容赖入门,尤其是第3章,这是我最关注的。第3章着重介绍了两性相吸的那些事儿,比如近水楼台先得月是有道理的,异地恋是很危险的,尤其是分居两地,偶尔相聚,由于现实的差距破坏了想象中的美好感;反复的接触能够使双方熟识;最佳的亲近方式,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;分别从两性角度出发,分析两性如何看待对方,金钱、性格、相貌三个方面,男女双方看待对方时的重要程度,相貌对双方来讲,永远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,在人生看来,美的时常与健康的相对应,不过在现代社会,女性出于未来家庭生活以及后代抚养的考虑,相貌就不再是最重要了;男女双方的第一印象也非常关键,直接影响了往后的交往和认知;吸引力,是一个综合考量的值,比如相貌、社会财富、社会地位、言谈举止、个人品性等才构成了你的吸引力;外表般配较为合适。对我的启发,首先,如何接近自己想亲近的人,最好的方式就是拉近距离,创造两人时常见面的机会,多刷脸,刷存在感。其次,尽量接触也对自己有相同想法的人,回馈以善意。再之,帅还是很重要的,时常打扮自己,有助于第一印象加分。最后,在社会财富,言行举止,行为品行上提升自己,给自己加分。
  • 传记
    • 王阳明大传
      • 今年聆听了几章冈田武彦先生的《王阳明大传》音频,这本书我是反复摸过几次,几年前也读过一部分,今年才又重新想要阅读。其实我算是重度的音频爱好者了,大学时就养成了通过音频来听书、讲座、纪录片等的习惯,更准确地说,从高中时代听收音机度过一个又一个日子开始。回到家中,适当放松筋骨,听听音频也是不错的。

8月

  • 学习
  • 如何阅读一本书
    • 我大概是在大一的时候接触过此书,然而那时并未通过阅读此书来训练阅读技能,那时挺讨厌一些读书技巧的书籍,认为读书直接拿起就读,何必浪费时间在这类书上呢,以至错过此书。因缘际会,今年重又拿起此书,想想,即便那时读了这书,也不会理解和记得这书中的内容的。
    • 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主要介绍了基础阅读、检视阅读、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种不同的阅读层次,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,逐个介绍了这几种阅读方式的不同,及应用场景,并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如何运用这些方法,是一本不错的阅读工具书。今年下半年,我才逐渐采用主题阅读的方法来读书,虽然只有模模糊糊一个大主题,但一次性找来书本同类型的书籍批量阅读,读书的劲头猛增了好几倍,效率也 提升了不少。按理来讲,我应该早就接触过主题阅读,大学时对近代史感兴趣,就找来了一批相关的书多个不停。亦或是对某个学者、小说家的书感兴趣,就都找来读了。及至读研写论文,无处不用到主题阅读。但,有意识的将主题阅读贯彻到今后的阅读中,也只是今年才开始的。
  •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
    •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,如对背景知识、记忆术、刻意练习等都有详细的介绍。曾经读书,不怎么写,未进行刻意练习,许多知识不被调用都遗忘了。然而,我此前意识到读书要做读书笔记,写文章,这个高难度动作反而抑制了我阅读的激情,因为觉得读了也会忘记,自己不加以整理,终究会随着脑细胞的死亡而忘记。于是乎我更加少的看书了。但读过此书才意识到,多注重背景知识的摄取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  • 如何学习
    • 这本书可以结合《人之天性》、《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》一起读,都是一路书,引入了最新的一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学习的设计上,值得推荐阅读。
  • 9月

  • 习惯
  • 心流
    • 《心流》一书解释性较强,但实操起来有些难度。若要将这一理念与自我的成长融合,则必须身体力行的实践。正所谓知道了再多的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,其实就是缺乏知行合一。这些年,我读了不少智慧的书,尤其是一些心理学的著作,但是,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力,许多读过后的想法,并未有效的在自己的成长中加以应用。心流体验,或者说这种幸福体验,其实就是要身体力行的参与,更接近于知行合一的状态,而知行合一就是一场人生的大心流。
    • 根据《心流》一书的理论,面对一项工作时,有较高的心流体验的前提是,一你喜欢这项工作,二是你能胜任这项工作,但又不会觉得枯燥。比如,面对一项比较枯燥的数据处理工作,为了增加工作的趣味性,提升心流体验,适当的提升工作难度是非常有必要的。为此,我重新捡起 python ,并试图摸索着通过编程手段来处理,虽然增加了复杂度,但整个数据处理的过程显得不那么枯燥了。
  • 10月

  • 写作
  • 风格感觉
    • 这本书作者是史迪芬·亚瑟·平克,加拿大–美国实验心理学家、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。这是一位博学的智者,《风格感觉》是一本关于写作风格的书。作者非常推崇古典风格。古典风格有几大原则,分别为节俭使用元话语;放弃专家腔,更自然地对话 ;写作清晰有力,少用模糊词汇 ;拒绝陈词滥调;少用抽象名词; 去掉僵尸名词;采用主动和互动风格;被动语态,并非洪水猛兽。
  •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册
    • 作者为彭明輝,退休前为台湾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程学系专任教授。本书聚焦在硕、博士生所学的基本能力,以及毕业前所需要的研究方法、诀窍与潜规则。其实不单单是研究生,但凡要做深度思考,回头文献库中查阅资料,就必然需要一套做研究的方法,快速的帮助自己获取信息、整理笔记及写出有力的文字。里面介绍了作者提倡的文献阅读法、批判与创新要领等。
  • 11月

  • 写作
    • 风格的要素
      • 《风格的要素》初版由斯特伦克贡献,后来经他的前学生E.B.怀特修订和扩大后,使它成为了20世纪后期英语使用的极具影响力的指南,通常被称为 Strunk&White。《风格的感觉》推崇简约的写作风格,这类的传统写作指南主要适用于实用风格,比如常见的工具使用说明书、学术论文等常用此种风格写成,这些文章服务的对象非常清晰,为满足读者需求而服务,比如工具书为客户使用该工具而服务。古典风格在表现主题时,形式和长度多样,而实用风格则遵从着固定的模板。这本书更适合英文写作,有大量英文写作的建议。
    • 有效写作十三篇
      • 作者是财新传媒执行总编辑王烁,《财新周刊》主编。据说王烁老师完整的背诵过《唐诗三百首》,而且反复翻看过《资治通鉴》,这些经历对他的文风影响很大。《有效写作十三篇》 很短,是译作,原书《Style Guide of The Economist 》。书中提到的也是古典风格,可以看看。
    • “偷师”学艺
      • 作者是奥斯丁•克莱恩,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去“偷取”创意灵感的书,当然也不限于此,这本书共提供了 10 个创意锦囊,可以当做工具列表,时不时打开翻翻。
    • 零秒思考
      • 零秒思考》前两章主要介绍了使用A4纸写写画画能够起哪些作用,比如疏解压力、提升工作效率、写方案等。这本书有大量的实际操作指导,比如采用的纸张类型、笔的类型,如何撰写纸质卡片,对一事一卡的阐述,以及为何不要使用笔记本、日记本、word等工具来实现相同的功能,而应当使用A4纸。对笔记的记录方式也层层递进进行介绍,卡片层面讲究写作的流畅而无需在意篇章结构,在此层面仅需按照特定的卡片形式记录即可,限定时限,1分钟一张纸,想到什么写什么,不能犹豫。往后继续进阶,则基于这些写好的卡片,制作成PPT或者方案即可,此书压力小了不少。
    • 子弹笔记术
      • 不错的一本书,作者用了大量的案例讲解条理化、戏剧化、信息化三个概念,要理解这三个概念是不能脱离案例的,读完后可以掌握子弹笔记术的精髓了。作者蛮多内容与《风格感觉》挺像,都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推崇简洁的行文风格。至于采用何种工具来写子弹笔记,可以参考 workflowy 或者 markdown 格式来写。ps.每颗子弹就是一个组块,也可形成一张卡片。
    •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
      • 作者是日本人 高桥政史 ,笔记方法也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路子。其实这类记笔记的方法,只需要掌握好黄金三分好就够了,再之后就是对黄金三分法的拓展。个人感觉应用场景有限,并不太适用。
    • 《如何有效整理信息》
      • 作者是日本人奥野宣之,《如何有效整理信息》是信息管理方面的书籍,本书介绍了大量的技巧和方法,帮助你将日常工作、生活、学习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管理。该书作者是日本人,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在上午人士中颇有影响,他另外一本代表作是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》。本书的核心思想是“一元化”笔记,即将所有的信息存储在笔记本上,按照特定的方法标记,并使用方法进行检索、调用信息。这本书可取的部分在卡片创作法。
    • 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》
      • 作者是日本人奥野宣之,他的另一个作品是《如何有效整理信息》。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》有许多可供借鉴的方法,可以整理成读书方法或技巧清单列表,以便今后实时对照,培养好的读书习惯。
    • 晨间日记的奇迹
      • 多年前听过晨间日记这种说法,也照着坚持了好长一段时间,后来不了了之了。一天,忽看到《晨间日记的奇迹》这本书,抽空就找来读了。晨间日记是挺好,但重点还是需要早起,最难克服的也是早起,若没有早起的意志,那晨间日记也是很难进行的。我记录这笔记,也并非就会按照此方法行动,所以侧重点在记日记的方法上。比如记日记,应当记录情绪和事实内容,相辅相成才便于以后回忆。之所以提倡晨间写日记,作者说是当天写日记容易受到当天情绪的影响,从而不易客观的记录当天的事件。在我看来,选择早上写日记,甚至一早阅读、写作,是为了在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候,先把要紧的事做了,防止晚上忙于不可控的工作或者应酬。这样不论是日记、写作还是阅读等习惯就容易持久进行下去,以期实现个人的成长。
    • 思考线
      • 作者说这本书旨在针对个人的创新方法,对于企业是很难大规模复用此方法的。这本书第一章介绍了关于脑科学研究的一些成果,比如左右脑的理论的错误,什么是工作记忆等。创新创造是离不开对身体的挖掘的,尤其是对大脑的研究。什么是思考县?思考线把知识、记忆和洞见等编织起来,形成一匹无缝拼接的布料;思考线也可以冲破时间、空间、条件等限制,将注定要相遇的消费者需求与新产品及新服务连接起来,并最终取得成功。
    • 写作这回事
      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斯蒂芬金声名鹊起,被《纽约时报》誉为“现代惊悚小说大师”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,在历年的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中,其作品总是名列榜首,居高不下,版税均逾千万美金之巨。斯蒂芬金写作领域涉足极广,尤其是他的惊悚小说更是众人皆知,他扭转了原本套路化的惊悚剧情的颓势,活脱脱概括了此一类型小说的整个发展沿革。他的小说大部分被改编成电影,比如肖申克的救赎,闪灵等。在《写作这回事》一书中,由作者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和创作经验。
    • 关于写作
      • 作者讲到,文章应该快速写出初稿,无论好与坏,也不要当那完美主义者,因为很容易造成行动瘫痪,或者反复修改,以至难以推进工作。作者还提及写索引卡的习惯,比如随身携带,讲究及时记录日常所见所闻,即便是道听途说也不能放过。
    • 文章自在
      • 这是台湾作家写的一本书,作者是张大春,我对他并不太熟悉,不过从行文中可以看出,他是是受过较好的国文教育的。第一部分,他谈到自己写文经历,从初中起,老师就教导不要写作文,而要写文章,文章和作文虽然都是文,但却大不一样,作者临毕业询问老师两者的区别,老师回答到,作文是别人给你出题,而文章是自己选题,主动与被动的区别,说白了,文章有生命力,而作文就不注入作者的生命体验了。
    • 《扇形结构快速写作》部分
      • 作者是刘智祥,1934年生。云南昭通人,贵州大学原中文系教授。长期从事文学创作、文学理论和写作理论研究。知道这本书是在从陈素封老师那儿得知的,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花了八十元大洋把这本早已绝版的书买过来。扇形结构快速写作法由刘智祥老师开创,作者吸收了西方信息、系统、控制三论的精华,遍读了《老子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文心雕龙》等古典名著,将国学的精粹与西方三论结合,提炼出演绎、归纳、运筹、扩充、变化等规律运用于书中。将这套方法能和卡片创作法较好的融合,这是使我我惊讶的。
  • 认知
    • 具身认知
      • 具身认知理论对我冲击挺大,过去认为思维和行为的变化是体现在大脑层面的,而这本书告诉我们,身体和大脑是相互影响的。行动会带来大脑的改变,而不是简简单单大脑思维的改变带来行动的改变。比如,学习时身体散漫则大脑散漫,身体端正则学习也认真。所以光是每天坚持写作、坚持做各种练习的行动就会影响到思维,并非只是从所做的事情上学到的知识才会带来行动。
    • 爱的五种语言
      • 这是一本用于指导婚姻关系的书,不过不太适合单身人士建立亲密关系。我匆匆翻阅了这本书,作者用语言来类比爱的语言,恋爱时有恋爱的语言,在结婚后有结婚后的爱的语言,两性在接触时,可能会出现互相听不懂话的情况,好比两个只懂本国语言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交流,那就是鸡同鸭讲,那么爱也有语言,两性若要沟通好,那么就需要学习更多的爱的语言。作者分别提到了赞同,礼物等五种语言,这几种语言适合婚姻中双方了解对方的语言,做到对相互的了解,使婚姻和谐长久。
    • 认知天性
      • 叶富华说,认知天性是2018年度top1的学习方法方面的书籍。本来最近我在做主题阅读,偏重于读书方法,以及卡片技法等等。但读来读去,困扰我最深的一个问题还是学习方法,先前我已经读过如何学习,以及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两本书是非常有名的书,都介绍最新的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结论,比如说,间格理论,情景学习,必要难度理论。学习更多的是偏重于记忆,就如何能够将所学知识能够更有效的记忆,在这两本书中也多次提到工作记忆,以及短期记忆等等。
      • 认知天性这本书的作者是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大拿,他们都长期从事着认知心理学研究,尤其是记忆方面的研究,所以这本书是有科学的研究基础的。在第一部分,作者对重复学习进行了批判,他提到了一个非常反常识的一个观点,即重复学习是无效的。还批判了集中学习,作者也提到这种学习方法效果不明显。针对重复训练,所对应的方法就是回想,比如说阅读完一本书之后过一段时间,再通过回想,来回忆你从书中所学到的一些要点。而针对集中学习,他提到间隔学习相对于集中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。这一观点在如何学习,以及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等书籍中都多次提到,在这本书中作者也是,将一些最新的一些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,应用到学习当中。
  • 历史
    •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
      • 张宏杰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非常奇特,朱元璋的部分让我非常非常意外,以前在阅读明朝那些事一书时,并没有将朱元璋和毛太祖进行联想对比。但是张先生却对二者进行了联系。比如说,毛太祖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很高,仅次于唐太宗,朱元璋的出生和毛太祖的出生也非常像,都是农民家庭。以及朱元璋的战争式思维和毛太祖的战争思维非常相近,毛太祖就高度赞扬了朱元璋。其中,最根本的就是他们相似的出生,虽然说他们有杰出的军事才能,但是他思维上还是一个农民。刚刚建国之后,朱元璋并没有沉溺在胜利的喜悦中,反而对这骤然的松弛很不适应,而在刚刚建国没几天,他又开始大刀阔斧的整顿起官僚体系来了,这与他早先年的经历有关,对于官僚体系的贪腐他是早就了然于心了,他骨子里是讨厌这些官僚的。首先他要开刀的就是当初手下的那些功臣,这就是他忘恩负义的一面,他制定了一系列非常苛刻的军法,这些法律条文,使整个官僚体系生灵涂炭。在朱元璋所在时代,有大批的官员被屠杀,或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杀掉。然而即便是如此,由于官场俸禄非常低廉,因为一个官员体系的运作是离不开钱财的支撑的,低廉的俸禄致使很多事务无法开展,这就逼得官员们不得不冒着杀头的风险贪腐。
  • 12月

  • 写作
    • 中国现代小说史部分
      • 总共阅读了关于张爱玲、钱钟书、狮驼三人的章节。夏志清是发掘张爱玲的第一人,夏志清给予了张爱玲极高的评价。钱钟书是博闻强识之人,著作不少,不过夏志清独挑选了钱钟书的一些小说,尤其是散文来讲。钱钟书和张爱玲路数不同,钱钟书胜在学识,张爱玲胜在天赋。狮驼是第一次听说的,夏志清说他缺了些天分,但是个勤奋的人。狮驼在战乱时期,已然对左派思想有些怀疑,左派代表人物如鲁迅,丁玲,他们都推崇文以载道,但是狮驼不然,一心在文学创作上,将文学还原为文学。
    • 我怎样读书
      • 早就听闻王云五老先生大名,但一直机会阅读他的书籍,最近借着主题阅读的计划,我找来了王老先生的论读书一书,这本书分为几个部分,其中谈到了他的自修,生活,以及读书方法。重点可以参考他的卡片阅读法及项目为导向的阅读法。
  • 习惯
    • 微习惯
      • 微习惯讲求最小行动,简单到不会失败。养成习惯从一点一滴开始,步步为营。为我们养成好习惯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。
  • 小说
    • 红玫瑰与白玫瑰
      • 故事讲了一个海归的偷情故事,还偷出了爱情了,后来,没想到女方竟然跟自己老公表露了这事,海归为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前程,斩断了这段情缘,后与一位不想爱的人不幸福的过了十数年,年华空度,海归愈发的自暴自弃起来,他对当初放弃的这段情缘念念不忘,始终无法忘怀那女方的好。那女方后来也离了婚,和另一人结婚了,有了孩子……
    • 金锁记
      • 没料到我把张爱玲的金锁记找来读,夏志清在《中国现代小说史》中讲,这是张爱玲写的最好的一篇中短篇小说,且是中国史上,写的最好的一篇中短篇小说。既然名头那么想,肯定是要找来读的。我已在许子东老师讲张爱玲、中国现代小说史上,读过金锁记相关的情节了。这个故事,是一个封建礼教社会,一个叫做曹七巧的女子的一生。在这寒冬腊月里,我读到有关她的故事,心中不免毛骨悚然。曹七巧胜在麻油铺,被父母嫁给到有钱的主家,夫婿是下半身瘫痪的废人。在大家族中,由于出生低微,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,可她也不是个让人的主,谁惹她就骂谁,也没留下好名声。封建家庭把他害了,让她这一生在痛苦中度过去了。她歇斯底里的对这个世界的咒骂,都发泄到了他一双儿女上了,她不幸,也要害了儿女一生的幸福,可恨至极。
      • 张爱玲对场景、人物的描写的细腻至极,我听着故事都不免拍案叫绝。她遣词造句,运用的词汇、句式美妙动人,像一首美妙的音乐。
    • 倾城之恋
      • 张爱玲的书美在文字上,美在对人世的洞察上。这是一部短篇小说,以前我还以为是部长篇呢。我想起了大一时,在教学楼某处读到过这几个字,那时,我以为的张爱玲跟写言情小说的作家没什么区别,后来阅读《为批评正名》一书,加深了这种偏见,使我从没有读过张爱玲的书籍。所以,对于评论家的文字。要慎重的看待。
    • 红楼梦
      • 第一次拿起红楼梦,还是我在高中的时,那时正好是早自习时间,约莫是高二的样子,我借了前面罗娟同学的《红楼梦》,一连读了好几章,大呼过瘾,后来也知道高考要紧,就放下了。这些年来,书读了不少,但始终没能沉下心来读这书。我还记得大学时,我把此书定为终生必看的书,但不会是二十岁的年级,一来,觉得此书难懂,若随意的读了,反而糟蹋了这样的好书了,二来也知道这书的大致情节,故事过于悲惨,使我敏感的神经都有些惧怕了。17年年底时,《小戏骨之红楼梦》视频在网上热闹的传播开来,我跟风也看了,熟料,剧情深深的把握抓住,我一连把这200多分钟的视频反复看了多遍,想着把原著找来读读吧。每天看点儿的功夫,连着看了几个月,至过完年,看到了30多章了。不想,年后回来上班,就很少拿起来读了。过了数月,又是年底了,正好赶上这几天放假,手头上需要忙些不用动脑子的力气活,接连看了张爱玲的书,还有旁的一些,再次想到了红楼梦,没想到一听就上瘾了,一口气看了三十多回。听音频的进展反倒比我看小说快不少,怪道是我平常看书不专心,喜欢卧床看书,自然看不快,还觉得困呢,音频则不然,能不停的在耳边念下去,只消仔细听着便是了,从不用担心念不完的。
      • 我喜欢听87版红楼梦的歌,每每听到那唱腔,心中总不免酸酸的。就像我爱看《大话西游》一样,红楼梦中千里伏线的笔法,佛道因果,总给人冥冥中注定的宿命感。每每读下去,心心念念,总会可怜起书中的人物来,比如那黛玉,病病殃殃的,总让我想到自身。当我知道结尾中的悲剧,平日里的欢声笑语,在我眼里看来,都透着命运捉弄的感觉。
      • 有人说,一千个人里面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红楼也是,从红楼梦各人的经历中,人人都能找到与心相连的人事来,毕竟世人的经历各不相一。
      • 红楼梦中,可以看到一种双生的人物结构,比如黛玉和晴雯,看似不一般的命运,其实本质又是相似的,晴雯终归是命不好,被赶出家门,黛玉终归是命好了些,但也是寄人篱下,背地里也不招人待见。
      • 以前未读红楼梦时,我一度讨厌林黛玉,后来读了小说,方改观许多。林黛玉母亲早亡,自小缺失母爱,心思敏感,偏又寄人篱下,虽然幸好外祖母是贾母,不然,在旧社会的富贵人家里,无依无靠,免不了被人排挤。他和贾宝玉是特有趣的一对,他们俩早就心意相通,互相都理解对方的心思,黛玉包容宝玉的贪玩,也不会催他忙功课,宝玉也会和黛玉在一处偷摸着看西厢记。黛玉也是宝玉精神上的依靠,紫鹃的一句玩笑话,说林黛玉要回老家,就能把宝玉吓呆了,真的吓呆了,宝玉不信金玉良缘,偏要木石前盟(我上网查了查木石前盟,没想到是一糊涂账,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,甄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,所以贾宝玉是假的….?版本不同,说法不一,脂砚斋挺有意思,甄宝玉+林黛玉=木石前盟 、贾宝玉+薛宝钗=金玉姻缘、贾宝玉+林黛玉=伪木石前盟、贾宝玉=伪神瑛侍者。这一切,原来是虚妄…)。
    • 红楼梦魇部分
      • 张爱玲的《红楼梦魇》第一部分,张爱玲研究红楼梦经二十多年了,先前她也不曾写过学术论文,提笔写下关于红楼梦的思考,还能引发广泛的讨论,得到许多人的认可,也着实不容易。红楼梦可以说是张爱玲写作小说的源泉,不然她何至于研究二十多年呢。张爱玲开篇写到,’有人说过“人生三恨不“是”一恨鲥鱼多刺,二恨不海棠无香”,第三件记不得了,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”三恨红楼未完““‘。她对高程的红楼续作颇不满意,她自小读后四十回时就已觉不对劲,直到后来才晓得是续作。这篇文章对红楼的几个版本进行了考证,不过看的我有些头晕,若得空,还需要多读一读…..
  • 脑科学
    • 重塑大脑,重塑人生
      • 作者是诺曼•道伊奇,这本书介绍了神经可塑性。在《重塑大脑,重塑人生》提到了多个神经可塑性的例子,其中一位是负责身体平衡的感官出现了损伤,导致她无法掌控自身的平衡,失去了对空间方向的感知。研究团队通过给她佩戴人工头盔,通过激活脑区中相关位置的功能,使她暂时又恢复了对平衡的感知感觉,在她将头盔卸掉后,仍能有一段时间的感知,不过虽然又失去了对平衡感的感知了。随着她佩戴次数、时长的增加,每次她能延长感知平衡感的时间也在增长,最后,她彻底丢开了头盔,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。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,因为头盔的佩戴帮助她重新塑造了控制平衡感的神经功能区,使她恢复如初。书中也提到了失去视力的人又是如何通过第三方工具,重新获得了视力,神奇但又科学。
    • 唤醒大脑:神经可塑性如何帮助大脑自我疗愈
      • 这本书中介绍了大量神经可塑性相关的案例,光影响神经可塑性部分。在固有的观念中,身体能感官的,也只有眼睛看,然而在研究中发现,不单单是眼睛,我们整个身体都分布着感官细胞,比如,当光线进入身体,会将能量带入体内,身体内部的血红细胞会将光线能量吸附,经过各种化学作用,释放出能量,而这股力量能使这部分区域神经活化,起到了重新塑造的作用。
    • 贪婪的大脑
      • 这本书非常开脑洞,关于意识和大脑之间的关系,讲解的很清楚。第一章讨论了对意识和肉身的二元论的批判,作者以自身的大量科学研究,充分证明了意识的物质性,并进一步延伸,计算机能否再造意识,答案是可以的,只要人类对大脑的模拟量级足够强大,不过,当下受限于计算机的运算能力,暂时还未达到。若人脑的意识是物质实体,那么,意识再造就不会是问题。
    • 触碰神经
      • 观感一般,没有贪婪的大脑好。
    • 你的大脑,你的生产力
      • 这本书介绍了提升大脑认知能力的方法,分别从策略性注意力能力、综合推理能力、创新思考能力三个角度出发。可以作为提升大脑认知能力的工具箱。
    • 元认知: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
      • 工具箱30个思维工具和数十本脑科学相关书籍不错。其中关于改善睡眠的方法挺不错。
    • 放空一下,大脑更有活力
      • 这本书共有25章,书籍小标题是:——发呆或深度睡眠的时间,正是大脑整理信息、巩固记忆的宝贵时刻。内容主要介绍了如何科学用脑子,所以内容涉及了脑科学中的方方面面,书籍内容信息很庞杂,适合作为工具书,拿出来翻翻,而不是作为严谨的书籍,作为主题阅读。比如,人与人的交往现实>网络,沟通的本质与人类大脑的关联;为什么不要多任务工作;为什么在默认模式网络下,大脑能获得更多灵感;焦虑症的根源及对抗的方法;过量信息对大脑的伤害;注意力缺失的代价;大脑的可塑性;睡眠的力量;前额叶的作用;镜像神经元;人际交往中的要点;痛苦比快乐记忆更深刻;等等。
  • 小说
    • 慈溪全传
      • 大概读到第二部,总共六部。有人说,“有井水处有金庸,有村镇处有高阳”,久仰这本书多年了。网上有一段话这样描述高阳,高阳是其笔名,名叫许晏骈( 1922年3月15日-1992年6月6日,一说生於1926年),字雁冰,浙江杭州人, 出身于钱塘望族,台湾已故著名作家。 以笔名高阳著作历史小说而闻名于世。,“许家先祖在清朝世代为官,曾有人担任兵部尚书、内阁学士之类的官职。高阳童年所居住的祖屋,门口就悬挂着由嘉庆皇帝亲笔所题的“榜眼及第”、“传胪”等匾额;在花厅中也高悬着慈禧太后亲笔书写的“福寿龙虎”世匾。高阳的父亲许宝朴曾任浙江财政司官员。母亲黄婉同是出身富贵的大家闺秀,不仅饱读诗书,更能将正史、野史转述为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。因此,幼年时代紧随于母亲身旁的高阳,自然而然地聆听了许多官场现形以及乡野传奇,无形中,母亲也成了高阳文史修养的启蒙之师!”所以,他才得以写出这么多精彩的清宫小说。

ChangeLog

  • 201812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