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114-20190120

习惯的力量

习惯的力量.jpg

习惯的力量。往常受书名的影响,对这本书偏见很深,书很好读,有许多科学研究成果,还是非常意外的。书中给出了改变习惯的实践策略,第一步是找出自己的惯常行为,第二步是用奖励做实验,确定驱动你惯常行为的原因,第三步分隔出暗示,习惯性暗示包括地点实践、情绪状态其他人、紧挨着的动作,第四部制定计划。

创设联结

创设联结.jpg

20世纪最后十年,随着脑科学研究推广,首次突破了脑科学和教育科学之间的壁垒,构建了联系。《创设联结》一书就结合了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来看待学习和教育问题。在那个年代来讲,这本书许多内容听新颖。这本书相较于《情景学习》好读了许多,翻译朴实,且内容多有接触,疑惑处没那么多。

书中介绍了位置记忆(空间记忆)和分类记忆(路线记忆)两种记忆形式,这两种记忆形式也分别对应着路线教育和地图教育:

  • 路线教育学习,强调分类系统:课的计划(预先设定)—>动机(外部动机)—>脑的激活(部分激活)—>结果(容易遗忘)。
  • 地图教育学习,基于位置记忆系统:课的设计(帮助学生建立内在联系)—>动机(内在动机)—>脑的激活(充分激活压力小)—>结果(自动创建地图,长效)。

大量的教育是路线教育而不是地图教育,而是路线教育的问题:一是教学方法预先设定,人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分类系统来学习,这抹杀了他们创建地图的动机。二是这种方式破坏了内在动机,好奇心被老师的奖惩所替代。

深度学习的艺术

深度学习的艺术.jpg

采铜老师的书,今天阅读,比以前明白了很多。记得多年前阅读,很难投入其中,即便那时读下去,估计也不会照着书中的方法的执行。这本书中引用的许多观点,有一些已经在学习科学相关书籍上读过,所以读了收获会多一些。

这本书分为四部分,提问、解码、操练、融合。

第一步是提问过程,提问部分印证了近一阵的认知,带着问题的阅读或者学习是深度学习的第一步,虽然我知道需要带着问题学习,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中,去很难,关键就是困扰我的问题都是很大的,比如关于学习,我读学习科学的书籍,并没有明确的目标,只要多学习一下策略,但随着阅读的深入,发现没那么简单,原来学习科学涉及到众多流派,理念各有千秋,以至阅读这方面的书籍成了我的科普书籍。问题导向的阅读文章非常可取的,我其实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问题,确保每一步都有问题为前导,不要因为不懂的太多就不是问题,使得学习效果大大降低。

第二步是解码过程,这就好比深入的解读,如好的影评就是解码,解码的过程需要大量消耗时间精力,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多花时间在经典书籍上,这些书籍值得反复阅读,长读长新。

第三步是操练的过程,知识的习得是通过建构的发生的,这时需要参与到实际的情境中,可以借助写作、游戏、学习设计中,这些场景都对应三个特点, 反馈、情境和激励。

第四步是融合的过程,融合涉及知识的迁移、印证、互补。

学习的本质

学习的本质.jpg

学习的本质。《学习的本质》一书作者是安德烈·焦尔,这本书的观点新颖,对建构主义及其他学习模式都有评价,都提出了不足之处。本书提出了一种变构模型,不过对这一模型还理解不深,在他的另一本书《变构模型-学习研究的新路径》有详细介绍。

为什么传统教学不奏效?

作者认为,学校的教育以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跟上老师的叙述,以为学生能自行组织理解。实际上,教学中承担描述想法、解决矛盾等所有这些意义炼制活动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。

三大学习传统

一是,“经验主义”教学发或曰“直授”教学法,可追溯至约克,缺点是知识不能简单的传递,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炼制术语自己的含义;二是建立在训练基础上的“条件反射”式教学法,可追溯至巴普洛夫,该传统的缺点是只关注行为而无视思维,把环境放在第一位,把学习者放在第二位,过于注重分析;三是,“建构”教学法,建构主义的优点不是简单的感官刺激留下的印记,也不是简单的由环境引发的操作反射,建构主义模式提倡通过主动性实践活动来唤醒学生,然而这些活动太过简陋,缺乏对情境的影响因素的考虑。

那么该如何正确的学习呢?

首先,激发动机,作者给出了一个公式:动机 = 需求 x 价值。一是,学习之初需要制造需求,带着问题学习。二是,给予奖励,进行正面反馈,给学习者带来价值。三是,创造必要难度,激发学习者挑战的激情,不因难度过大而失去信心,也不因难度太低而毫无激情。

其次,炼制知识,包括自我发问、与现实对质(实践)、与他人对质(讨论)、自我表达、论辩、建立知识网络。

再之,借助“思维助手”这类工具包来组织知识。包括图像、隐喻、类比、图示、模型。

最后,记忆知识,讲信息和先有概念或参考实践聚合在一起,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网,使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图谱中。再从记忆中调用知识,强化和巩固记忆,可以通过教授他人、实践应用、角色扮演等方式。

如何高效学习

如何高效学习.jpg

缺乏心理学的证据,但是是一本可以参考模仿学习的书籍。作者提倡整体性学习,获取、理解、拓展、纠错、检查的实践策略很值得参考。

获取阶段

获取信息时有三个目标,简化、容量、速度。简化是将无用的信息剔除;容量是指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,这也是简化的前提;速度是提升阅读的摄入速度。

理解阶段

获取信息而不理解是填鸭式的学习,当遇到较难理解的课程时,尝试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,识别可着手的盲点。不过光停留在理解阶段还不够,理解阶段还知识理解了信息的表面意思。

拓展阶段

拓展阶段是整体性学习的开始,包括深度拓展(知识的背景探究)、横向拓展、纵向拓展。

深度拓展是最耗时间和精力,深度拓展可以这样思考:

知识从何而来?结论来自何处?一个发现是如何做出的?事物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存在?深度拓展需要在信息内部创造联系。不是仅仅理解一个结论就结束了,要进一步理解结论之前的试验,试验是怎么做的?是谁做的?怎么想起来做的?如此这般之后,结论就建立在与其他相关知识联系的基础之上了。

横向拓展需要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,这时需要通过建立模型,横向拓展可以这样思考:

知识不会孤立地存在,与此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?是哪些地方类似?不同的地方在哪里?同一时期还有哪些其他的发现,同一个发现者 还有哪些发现,在同一领域里还有哪些发现?围绕这一结论有哪些其他的事实?

纵向拓展很难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,比喻法和内在化是最好的方法。纵向拓展是在知识结构间建立高速通道,有助于创造性思考。可以这样思考:

知识都遵循一定的模式,同样的模式在其他知识中也会见到,你能将一个公式与一个自然事件相联系吗?比如水的流动或是驾驶汽车?如果这个发现与一个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,你能发现什么类似之处吗?想想看地震的预测与八国联军事件有什么相似之处吗?

纠错阶段

学习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,纠错可以认为是整体性学习知识网络中的修剪阶段,一般都是在实践中纠错。

应用阶段

学习的本来目的是实践,阅读是建立知识的概念,而亲身实践则是找到那种感觉,这个过程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。

测试阶段

这一阶段需要对上述所有阶段进行测试,以判定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,可以这样思考:

  • 获取阶段的测试──我以前看过或听过这个知识吗?
  • 理解阶段的测试──我理解知识的含义吗?(至少是字面上的意思。)
  • 拓展阶段的测试──我知道知识从何而来,与哪些知识有关系吗?
  • 纠错阶段的测试──我删除了那些不恰当的联系吗?我删除了那些错误结论吗?
  • 应用阶段的测试──我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了吗?

星际穿越

星际穿越.png

周六的中午,从外面赶回家里,已经有些困意,不过还想看个电影,就找来了《星际穿越》。《星际穿越》几年前至少看过一遍以上,对故事情节印象挺深。再次找来观看,对剧情又梳理了一遍。影片导演是克里斯托弗·诺兰,影片基于许多物理学假设进行推演,剧作者用其超凡的想象力构建了这个物理空间,而对五维空间的想象也非常吸引人。我很喜欢影片中相对论和穿越虫洞时的展现,要理解相对论,看看这个故事就可以了。想了解虫洞,想知道什么是引力,从这个故事中去发现吧。

ChangeLog

  • 201901201105 init